最近,绿茵场上火爆的不只有梅西,还有贵州榕江县的“村超”——只有38.5万人口的小城,一场比赛居然能吸引近5万观众。20支由当地群众组成的球队与数万观众,用热爱、激情与欢呼声、呐喊声,“顶翻”了夏日夜晚的天空,在网络上也当仁不让地晋身顶流,斩获数十亿播放量。
“村超”不只是一场体育赛事,更是一场文化盛宴。中场休息时、芦笙、木鼓、多耶舞、侗族大歌等,各种民族特色技艺轮番助威,热闹与快乐的气氛让观众大呼过瘾。
6月17日,村民在贵州“村超”足球赛开赛前表演民族舞蹈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
贵州去年还诞生了风靡全国的“村BA”。端午节临近,东南沿海的诸多村镇纷纷投入备战龙舟大赛。“村”字特色赛事一次次掀起热潮。
“村超”“村BA”的运动员中,有开挖掘机的、有泥瓦匠、有卖鱼的,更多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。与著名体育赛事解说员韩乔生一起解说“村超”的,是名银行职员,主裁判是饭店老板。奖品更是标准的土特产,牛、猪、羊、鹅,大米。“村超”队员的费用是村里每人20元凑的,还有在外打工的村民请假跨省、跨国回家乡参赛。最近忙着划龙舟的队员们甚至自掏腰包训练、摆席。而观众只要自带小马扎来就行,没有门票,不用预约。
有网友调侃,“主打一个自产自销”“把‘村’字落实到位了”。
但这些丝毫不影响赛场上队员们“玩命”,不影响观众们不远万里加入狂欢的海洋,甚至有残疾人球迷从内蒙古专程来到贵州榕江,只为沉浸式地感受“村超”的激情。
6月17日,观众拍摄贵州“村超”足球赛中场休息时的民族歌舞表演。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
没有赞助、没有宣传、没有专业选手,实实在在地接地气、冒热气、聚人气,这样的乡村赛事解锁了“承载乡愁记忆、展现乡村新貌”的密码。
观众们在看“村超”时,看的是“c罗附身”的球技吗?在围观龙舟赛时,仅仅是为了看谁最后赢得比赛吗?有人不远万里奔赴现场观赛,难道只为和众人合唱一首歌?
显然,这些理由不足以让“村”字头赛事如此出圈。
不如说,是场内场外、网上网下的观众被赛事中浓浓的人情味、纯为热爱而拼争的精气神,以及多元的风土人情,狠狠地共情到了——在围观一场场精彩赛事的同时,我们也与天南海北有共同兴致爱好的人,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因为,“留得住的乡愁”既藏在绿水青山、柴米油盐中,停留在乡音与味蕾上,更沉淀在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里。
6月17日,在贵州“村超”足球赛开赛前,盛装打扮的村民抱着塔石香羊入场。新华社记者 王炳真 摄
当地村民因为一场比赛而聚拢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,和儿时的伙伴、亲友一起投身赛场,让乡愁在欢歌笑语中变成了乡情,也让赛场成为人与人沟通理解、情感升华的新场域。尤其是在如贵州这样多民族聚集的地区,“村”字头赛事更是不同民族文化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的好机遇。
一场场欢乐的聚会,有聚有散,但它们在潜移默化中,以文化留人拴心,筑牢着乡村振兴的基底。这个乡土中国的全新故事版本里,写着百姓精神文化的进阶需求,写着乡土乡情里磅礴的生命力。
不管是政通人和,还是兼容并包;无论是燃情四射,还是穿越时光,今天,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,就是参与和围观欢乐赛事过程中的沉醉感和体验感。
希望“村超”“村BA”等赛事,能原汁原味地办下去,能继续自由而欢乐地生长。
这,不就是我们对欢乐美好生活的希望吗?
来源: 工人日报
原文引自: 今日头条|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246665660624355899/?channel=&source=search_tab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