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村超”“村BA”……去年夏天以来,贵州乡村的“村字头”赛事相继“出圈”,引发热议。一年多来,从“村VA”到“村马”“村羽”,中国“村赛”蓬勃生长。今夏,“村赛”热度不减,甚至吸引了外国球星和外媒关注。
听上去平平无奇的乡村业余赛事,为何成了火爆全国的焦点?盘点“村超”等赛事走红的路径不难发现——“村赛”火得有理。
“村赛”能火,是因为把比赛办到了心里。
笔者记得,小时候老家县政府外的球场上,每到夏天都会举行篮球比赛,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,孩子们幻想着有一天站上赛场,享受掌声喝彩。随着年岁增长,城市里运动健身的场地越来越多,但当时围观看球的感觉却渐渐陌生了。
高质量的赛事活动是发展全民健身、扩大体育消费的关键之一。“村超”所在的贵州榕江,人口不足40万,却有14个标准足球场、约40支群众性足球队。“村赛”的诞生,得益于当地浓厚的体育氛围,让村民参赛、观赛的热情找到了出口。同时,“村赛”兼具专业性与大众性,唤起了人们的乡情、乡愁,找到了让大家共情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
“村赛”能火,是因为把“村味儿”做到了极致。
“村超”“村BA”等比赛中,乡村是“主场”,村民是“主角”,体育的热情、激情与农村的风景、风情融合得恰到好处。不管是颠勺、杀猪的,还是办企业、当老师的,球场之上一律平等;场下观众,有的身着民族盛装、载歌载舞,有的翻出铁盆锣鼓、敲打助威——“村赛”俨然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大联欢。
有人说,“村赛”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扇窗口,此言不虚。“村赛”的举办地,有的曾是深度贫困县。在完成脱贫攻坚、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“村赛”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活力,感受到村民对体育和生活的热忱,这正是中国故事的生动表达。
“村赛”之火,不仅火在体育,也火在文化、火在经济。
体育搭台、文化唱戏。“村赛”期间,各项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吸引眼球的重要一环。赛场上,群众演员在比赛间隙吹芦笙、跳多耶舞;观众席上,各族群众身着盛装,欢聚一堂;赛场周围,餐饮、零售等消费业态纷纷“带货”;比赛结束,鸡鸭猪牛等农家山货成了获胜球队的奖品……可以说,“村赛”已成为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大舞台。
别看“村赛”的组织看上去像“草台班子”,实际上当地政府做好了充足的计划准备和服务保障。“村赛”的成长,是“体育+文化”“体育+旅游”等新业态的有益探索,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极大动力。
“村赛”之火,有燎原之力。“村赛”不仅推动乡村产业和文化振兴,也带动了人才、组织和生态振兴。如今,在海南、宁夏、甘肃、四川等地,各类“村赛”层出不穷,“村BA”“村超”等赛事已在全国普及,体育赛事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愈发凸显。
普及“村赛”,利用好当地的资源禀赋,让体育赛事点燃健身热情、助力乡村振兴,值得有关部门好好研究。各地在发展“村赛”的同时,保持好赛事活动“土味儿”“村味儿”,让村民成为“村赛”主角,才能把“村赛”搞得更好、更长久。
原刊于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23年08月14日 第 05 版)
(责编:吴锋、陈康清)
原文引自: 人民网|http://gz.people.com.cn/n2/2023/0814/c194831-40530117.html
评论(0)